市场现象引发思考:可转债交易冷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3-28 09:03:34

近期,投资者们对于可转债交易出现了一种不寻常的冷淡态度。这个曾经备受追捧的金融工具如今却鲜有人问津,买盘和卖盘都显得异常清淡。各大券商纷纷降低业绩预期,并表示此轮风潮能否再次兴起令他们心生困惑。

那么,为何可转债在过去几年里成为热门话题?而如今它又突然失去了吸引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自2015年以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推出的多只高收益率、边际保护性强且流动性相对良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成功募集到数万亿元人民币。当时,由于股票市场火爆并伴随着IPO审核制度改革政策放松等利好消息传导下,“新股即将涨停”的情绪催生了更多投机需求。而作为可以灵活选择是否赚取正股溢价或享受固定利息回报的可转债,成为了当时市场上投资者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风险偏好变动,这一热潮开始失去势头。首先是监管层对于股票融资渠道进行限制与规范:2015年底实施的新《证券法》修订案提出将“三高”(即募集金额、发行数量及定价)放宽至合理区间,并取消原有IPO审核机构审查标准中涉嫌问题类别;其次,在2017年初发布的《公开募集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明确禁止以购买现金流不足或无经营基础企业作为承销对象等措施也使得部分符合条件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稳定运营能力且具备边际保护性弱甚至质量存疑之企业被剔除在外。

此外,由于近期全球多国央行纷纷收紧货币政策并加息步伐持续加快, 这导致整个债务市场走向看跌情绪增长以及利率曲线进一步拉平. 在这种背景下, 可转换公司债券这一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工具也自然受到了抛售压力。

再者,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升级转型给市场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过去可转债作为对冲股票下跌风险的理想选择,在当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保值手段之一。但如今随着A股市场波动加剧以及上述监管政策调整后所导致的新发行数量减少, 可供选择标的相应变得稀缺起来. 这使得原本炒作情绪做多期权溢价(即正股与可转换公司债差额)而存在套利机会比较丰富并能够快速实现价格回归操作空间越发局限.

此外,尽管当前我国证券法还没有明确规定在“弱势牛市”或者其他特殊背景下是否可以允许存量可转债进行二次交易,并进一步开展相关衍生品设计;但我们不能排除未来某个时间点可能出台类似方案进而推动更多参与人群介入其中。

总结以上因素影响:目前虽说部分企业的可转债溢价率略有回升, 但是整体市场交投仍然较为冷清。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可转债在金融工具中依旧拥有一定优势:相对于普通企业债券而言, 可转换公司债更多地关注其背后上市公司股票走向和基本面状况. 这使得它成了一个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获得潜力收益的选择。

未来,随着我国证券法及相关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并且伴随产能供给端改革以及新兴科技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下,“存量”这个课题或将再度引起广泛讨论。值得期待的还包括类似美国二级市场那样推出“深层次”的数字权益凭证(简称DEP);尤其是在近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领域迅速崛起之时。

总之,在现阶段看来,虽说目前可转换公司债已经失去了当初火爆程度; 不过作为补充其他类型固定收益产品如银行理财、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等工具,它依旧是一个能够满足一些特定需求的不错选择。

思考 市场现象 可转债交易 冷门背后的原因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