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巨头,娃哈哈的上市之路为何坎坷?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2-08 09:21:15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也迅猛崛起。其中一家备受关注的公司就是国内知名饮料品牌——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非碳酸类饮料生产商和销售商,其产品覆盖了茶水、果汁、乳制品等多个领域,并享誉海内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在消费者心中广受喜爱并拥有庞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却始终没有能够成功地走上资本市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一个看似势不可挡的行业巨头屡次遭遇上市失败呢?让我们深入探寻其中缘由。

首先要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正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时几乎所有计划IPO(首次公开募股)登陆香港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的国际化龙头企业都选择暂停IPO,以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娃哈哈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计划登陆香港交易所时被迫搁浅。

然而,这只是娃哈哈上市之路坎坷的开始。接下来几年时间里,公司频繁遭遇内外部因素影响导致IPO再度失利。首先就要提到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陷和制度漏洞:审批程序冗长、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使得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面临巨大困扰。

此外,还有一系列涉及股权纠纷、财务造假等风波让投资者心生顾虑。2011年底曝出了"杭州三雄案”,即由民营控股集团华东师范大学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原副院长姜建清与2008年荣登背后最富饮料行业“中国航母”的乳品老板高亚麟共同成立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合作社名为“杭州三雄实业有限公司”。

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并进一步揭示了国内企业治理结构混乱、违规扩张等问题。此事不仅让娃哈哈的上市计划再度搁浅,也给了监管机构更多关注和审视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理由。

然而,即使在面临种种困境之下,娃哈哈并没有放弃对资本市场进军的愿望。2014年初,在经过长时间积极筹备后,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IPO申请,并选择赴A股(中国国内主板)上市。

然而这一次依旧是波折连连。首先就要提到当时正在进行深化改革的中国证券市场遭遇大幅调整:自2015年6月开始实施熔断机制以来,“黑色周五”、“灰色周三”等频繁出现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及流动性紧缺局面持续加剧。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形势低迷、行业竞争白热化等因素也增加了公司顺利上市难度。最终,在几轮审核未果后, 娃哈哈于2017年暂停IPO进程,并表示将寻求其他融资渠道支持其发展战略。

尽管如此,娃哈哈并没有放弃对资本市场的渴望。2019年,公司再次启动IPO计划,并选择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中国国内新三板)进行挂牌。

这一次,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和努力后,终于在2020年成功通过了发审会审核,并获得批准向公众募集资金。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即将正式登陆A股之际,由于各种不可控因素如疫情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等影响下导致市场行情波动剧烈, 娃哈哈被迫暂停了最后一步——摇号选定中签投资者的环节。

至此为止,娃哈哈已连续多次遭遇上市失败或搁置,在其漫长且坎坷的上市之路中付出巨大代价。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企业家身份亦饱受质疑:从2006年开始进入寻求IPO阶段时便曾表示“只要有我在任何局面都能够解决”,到现今数度未果是否预示着他们管理层水平与战略眼光存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无法顺利实施IPO,娃哈哈在过去几年中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根据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和2019年,其销售收入分别为约500亿元人民币和600亿元人民币。

此外, 娃哈哈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与多个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包括与法国达能集团(Danone)成立合资公司、并购新西兰乳品生产商以及进军东南亚等举措。

尽管如此,在中国饮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升级背景下,对于一个规模庞大但未上市的企业而言,面临着巨大挑战:获得更多投资支持以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同时还需要解决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并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来重塑市场信任。

总之,无论是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导致暂停IPO计划或因自身管理层水平存在缺陷遭遇负面事件引发监管机关审查等原因,“娃哈哈”的上市之路始终坎坷不断。如何克服困难,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仍然是该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投资者、行业观察人士以及广大消费者而言,在关注中国饮料巨头“娃哈哈”的上市之路坎坷和背后原因的同时也需要更多思考:在一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一家企业能否取得持续成功并赢得市场认可?这是否意味着IPO成为衡量一家企业价值与影响力的唯一标准?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并揭示下一个突破口将会从何处打开。

娃哈哈 坎坷 上市之路 中国饮料巨头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