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的涟漪效应:股市生态的变与不变"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6-13 22:37:24

**IPO的涟漪效应:股市生态的变与不变**

在资本市场上,IPO(首次公开募股)犹如石子投湖,总会荡起层层涟漪,带来股市生态的变与不变。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IPO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对股市生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科创板、创业板到北交所,从红筹企业到独角兽,从新经济到传统产业,IPO的门户正在不断扩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

IPO生态之变:注册制改革深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渐成

回顾过去几年,注册制改革无疑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变革之一,也是IPO生态变化的关键词。2018年11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正式提出,标志着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随后,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2021年9月,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也相继实施注册制。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不仅改变了IPO的审核模式,也带来了发行节奏、发行定价和市场结构等一系列变化,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注册制改革之前,IPO审核制度以核准制为主。核准制下,IPO发行节奏较慢,排队等待审核的企业较多,而且核准通过率较低,很难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注册制改革后,IPO发行由核准制下的“排队等审核”变为注册制下的“申报即受理”,企业上市效率大幅提高,审核透明度也显著提升。同时,注册制改革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求发行人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从而改变了过去“一审就发”的情况,给予了市场更多的话语权。

注册制改革不仅加快了IPO发行节奏,也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相继设立后,A股市场逐渐形成了服务于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市场结构。科创板面向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具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能力的成长型企业,而北交所则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不仅扩大了IPO的“容纳度”,也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渠道,满足了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IPO生态之变:新经济企业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A股市场的另一大变化是上市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以新经济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行业正在崛起。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占比显著提高,这些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研发投入等特点,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科创板为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420家,总市值超过5.7万亿元。这些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例如,在半导体行业,中芯国际、华润微等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助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壮大。

除了科创板,创业板也聚集了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在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企业中,近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这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不仅获得了融资支持,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IPO生态之变:红筹企业回归,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提升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红筹企业选择回归A股市场,这成为IPO生态变化的另一大亮点。红筹企业是指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的企业。在过去,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红筹企业往往选择在境外上市,而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A股市场对红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1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沪伦通”项目,允许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并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此后,2019年发布的《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可以申请在科创板发行股票。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红筹企业选择回归A股。2019年7月,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发行CDR在上交所上市,成为首家A+H+G(境内外上市)红筹企业。随后,中芯国际、九号公司等企业也相继发行CDR上市。2021年7月,上交所科创板迎来首家境外注册红筹企业——迈威生物,标志着A股市场向在境外注册地、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的红筹企业开放。

红筹企业的回归,不仅扩大了IPO的覆盖面,也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发行CDR或直接在科创板上市,红筹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获得人民币融资,降低汇率风险,同时也可以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此外,红筹企业的回归也促进了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引入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影响力。

IPO常态化:市场生态更健康,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更强

在IPO生态发生变化的同时,IPO发行也逐渐常态化,这成为市场生态更健康、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更强的重要标志。在注册制改革之前,由于核准制下IPO发行节奏较慢,往往会出现“堰塞湖”现象,即大量企业排队等待审核,而一旦审核通过后,IPO发行又会过于集中。这种不稳定的发行节奏,容易造成市场波动,也影响到投资者预期。

在注册制改革后,IPO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排队等待审核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IPO发行也更加常态化。以科创板为例,2021年全年共有16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今年前5个月,已有74家企业上市,发行节奏较为稳定。同时,IPO发行规模也更加合理,过去“巨无霸”式的大额融资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中小额融资,这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资本市场,避免过度融资带来的风险。

IPO发行常态化,不仅让市场生态更加健康,也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过去,由于IPO发行不稳定,企业上市融资往往受到影响,而随着发行常态化,企业上市融资渠道更加通畅,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更加明显。同时,IPO发行常态化也让市场预期更加稳定,有利于引导长期价值投资,让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是短期的投机炒作。

此外,IPO发行常态化也促进了退市机制的完善。在注册制改革后,A股市场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退市制度,在畅通IPO“入口”的同时,也加快了退市节奏,实现了“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创历史新高。退市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让市场生态更加健康有序。

IPO生态展望:服务新经济,支持实体经济

展望未来,IPO生态将继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始终围绕着服务新经济、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核心目标。首先,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加大对新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新经济企业往往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能力等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资本市场将通过完善上市标准、优化发行机制等方式,为新经济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助力其做大做强。

其次,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注册制改革全面推开后,资本市场将继续在发行、交易、退市等多个环节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效率和透明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资本市场也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此外,资本市场也将继续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在支持创新企业发展的同时,资本市场也需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资本市场也将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引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从而维护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之,IPO生态的变与不变,始终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核心目标。在未来,资本市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服务新经济企业的能力,支持更多优秀企业上市融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IPO 涟漪效应 股市生态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