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的投资属性引发争议,寿险与理财有何不同?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2-12 09:09:35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防范工具逐渐得到广大消费者关注。然而,就在这个行业迅猛增长之时,一个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保险产品究竟是用来进行“投资”还是仅仅用于“保障”?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最多、也备受推崇的两类主流保险产品中,“寿险”和“理财型”的差异成为了公众讨论焦点。虽然二者都属于保本测算方式下运作,并且均以缴纳一定期限内固定金额或按月交费形式获取未来给付额度;但实则背后隐藏着深刻区别。

首先从定义上看,“寿险”即指由合法经营机构通过签署合同向被确立为约定对象并承担特殊义务(通常称其为投被)责任所需支付金钱数额而确定性决策完成赔偿支付职能及规模化收益分配任务。“理财型”保险则是指在寿险的基础上,融入了一定程度的投资属性,并且允许被保人选择不同种类、风格和期限等特征。

然而,在实践中,“寿险”与“理财型”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有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所谓“寿险产品”,其实已经具备了较高程度的投资属性,甚至可以媲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这些‘寿险’更像是以‘生命保障’为幌子打着‘稳健收益’旗号进行销售。”该专家认为,“虽然从法律角度看它们仍属于非准纯意义下定义范畴里面;但如果站在消费者需求及购买动机考量出发,则可视作某种形式。”

此外,在对待回报率方面,“寿险”与“理财型”的差异也十分明显。通常情况下,由于扣除各项手续费用后再进行运算计算核心数值时会导致客观数据失真现象产生:即使两个产品初始给付额相同并采用固定利率方式测算结果亦可能相差甚远。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投保产品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慎重考虑。

另一方面,“寿险”与“理财型”的风险承担方式也存在明显不同。“寿险”更注重对被保人生命、健康等意外事件进行补偿赔付;而“理财型”则强调通过资金运作获取较高收益。这就导致了两类产品所要应对的风险类型以及涉及到的责任范围有着本质上区别:前者主要关注于未来发生特定事件后给予经济支持;而后者则侧重于提供一个稳定增值渠道,并希望能够获得超额回报。

然而,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如此微妙且容易混淆的界限,在市场中出现了大量利用模糊性销售手段误导消费者购买错误产品或遭受损失的案例。“我们曾接触过很多客户向我们反馈‘我原本认为购买了一份具备较高投资属性并可预期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 的‘寿险’(即传统含纯粹死亡/残疾保障性质的产品)却在最终结算中发现收益率仅约为1%左右。”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案例不背离法律,但明显偷换概念。”

面对此类问题,监管部门也积极采取了措施。近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CBIRC)发布关于规范寿险市场销售行为和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工作的通知,在文件中要求各相关机构严格遵守“真实、准确”原则,并指出应当清晰告知消费者所购买产品是否具备理财属性。

然而,尽管有诸多限制与规定存在;事实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依旧存在大量违规操作以及误导客户等情况。“我们进行过调查并跟踪数十家金融服务公司后发现,其中超过80%以上受访对象坦言曾经或正在通过某种方式开展‘死亡’性质保单转型运营”,该专家表示,“虽然目前国家已开始重视该领域并且陆续推出相应政策; 但由于缺少有效执行手段以及需时较长时间推进,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改善。”

综上所述,“寿险”与“理财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定义、投资属性、回报率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方面。然而,在实践中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并且市场存在大量误导消费者购买错误产品或遭受损失的情况。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保险销售行为的规范,但仍需更多努力来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大公众应当提高自身金融知识水平并审慎选择适合个人需要的保险产品。同时也呼吁相关机构加强客户教育工作以及完善相应法规制度, 促使整个市场环境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保险产品 寿险 理财 引发争议 投资属性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