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的“变现”之路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6-13 23:53:03

**营业执照的“变现”之路**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春风下,办理营业执照的门槛不断降低,这本代表着市场主体“身份证”的营业执照,也开始走上“变现”之路。

小李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最近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公司法人。“我自己开公司?我什么时候有这想法了?”小李一头雾水,经同事提醒,他才想起几个月前公司人力资源部找他谈话的事。当时,公司决定让部分员工“转型”,由公司出资帮他们注册公司,员工自己当法人,这样公司就能节省社保费,员工个人也能少缴些个税,双方都得利。

小李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先后被废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完善,办理营业执照的门槛不断降低,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然而,在营业执照办理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味”的现象。有的企业打起了“节省成本”的算盘,以员工名义注册公司来降低用工成本和税费负担;有的个人则将营业执照当成“摇钱树”,通过注册空壳公司再高价转让,从中牟利;更有甚者,将营业执照作为骗取贷款、政府补贴的工具,从事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营业执照“变现”之路,究竟有哪些套路?又暗藏哪些风险?

**套路一:员工“转型”当老板**

降低用工成本和税费负担,是部分企业选择以员工名义注册公司的主要原因。

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财务经理王女士向记者透露,公司近两年来一直在探索“员工持股”模式,鼓励员工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然后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可以节省社保费用,员工个人也能少缴些个税。“当然,公司会给这些‘法人员工’一定的补贴,作为‘安慰费’。”王女士说。

在江苏一家纺织企业任职的陈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公司以我的名义注册了公司,让我当了法人。虽然公司业务还是以前那样的,但我每个月要多付几百块钱的个税,公司给我补贴,算是弥补一下。”陈先生说,他身边有不少朋友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这是否违法?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律师表示,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但存在一定风险。“员工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从法律上来说就是个体的独立法人,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公司业务出现问题,员工有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刘律师提醒,员工在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避免将来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套路二:空壳公司“摇钱树”**

除了部分企业以员工名义注册公司外,还有不少个人将目光投向了“空壳公司”这块“摇钱树”。

小张是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员工,他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出现“公司注册、壳公司转让”等广告。“我有朋友做这行,帮别人注册空壳公司,然后高价转让,从中赚取差价。这两年市场不好,很多公司想省钱,就找他们注册空壳公司,然后再高价卖出去。”小张说。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类似的广告并不少见。“注册公司,价格优惠,可提供地址,可加急”“壳公司转让,价格面议”……各种各样的公司注册、转让信息扑面而来。

记者联系到一名赵姓业务员,他表示可以提供注册地址和加急服务,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我们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可以提供注册地址。如果你着急用,可以加急办理,3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赵姓业务员说。

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转让空壳公司时,赵姓业务员表示可以帮忙介绍。“我们有合作的公司,可以帮你联系。当然,价格会高一些,具体看你需求。”他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个人将注册空壳公司、高价转让当成一门生意。他们通常会先注册一批空壳公司,等有需求的客户出现时,再将公司转让出去,从中赚取差价。

刘律师表示,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取得公司登记,不得设立虚假公司。注册空壳公司,再高价转让,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套路三:骗取贷款“通行证”**

将营业执照当成“摇钱树”,甚至是骗取贷款、政府补贴的工具,则更加危险,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在网上,记者发现有不少关于“营业执照贷款”的广告。记者联系到一名李姓中介,他表示可以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服务。“你只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我们就可以帮你办理贷款,最快3天就能到账。”李姓中介说。

李姓中介进一步解释,他们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有合作,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你不用担心,我们都是正规的,有营业执照的。我们会帮你准备材料,然后提交给银行,银行审核通过后就会放款。”他说。

记者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公司经营情况时,李姓中介表示不需要。“你不用提供任何经营情况,我们会帮你准备好所有材料。当然,你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一般是贷款额度的5%到10%。”他说。

刘律师表示,这种行为涉嫌违法犯罪。“以虚假公司、虚假材料骗取银行贷款,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如果以虚假材料骗取政府补贴,也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专家建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营业执照“变现”之路,暗藏风险,甚至涉嫌违法犯罪。如何规范市场秩序,防范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赵女士建议,首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并不意味着监管可以放松。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她说。

其次,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以虚假公司、虚假材料骗取贷款、政府补贴的行为,要依法严惩,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形成震慑效应。”赵女士说。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她说。

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王律师也表示,市场主体在享受商事制度改革红利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他说。

营业执照本是市场主体的“身份证”,却在一些人的“巧妙”操作下,成为“摇钱树”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工具。这背后,折射出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带来的挑战和考验。

如何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何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防范违法犯罪行为?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让营业执照回归本位,让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改革初衷,释放改革红利。

变现 营业执照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