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银行业的“暗疮”: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化解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6-13 23:56:01
##
在繁华的都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润滑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银行业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颗正在膨胀的“暗疮”——不良贷款。它犹如经济发展的“隐形杀手”,潜伏在银行业的肌理之中,时刻威胁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当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化解之路任重道远。今日本报记者就将带您一同探秘银行业这一“暗疮”的形成与化解之路。
### 不良贷款的“暗流”
何为不良贷款? 简单来说,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导致贷款 principal and interest 处于逾期状态,并形成损失的贷款。它如同银行业的“暗流”,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一旦爆发,便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在银行业中,不良贷款的比例往往被看作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惯例,一般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以及逾期90天以上未偿还的贷款即被视为不良贷款。当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超过一定阈值时,往往意味着其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甚至可能危及银行的生存。
在我国,不良贷款问题并不是新鲜事,它伴随着银行业的发展而始终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一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而这一数据在2016年末时仅为1.67%。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银行间的不良贷款率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由于风控措施完善,加之客户群体稳定,因此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中小银行,尤其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部分银行甚至高达20%以上,远超监管红线。
### 揭开不良贷款的“面纱”
不良贷款问题事关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那么,不良贷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其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深层次原因?
首先,宏观经济下行是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波动,在经济上行阶段,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还本付息能力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往往较低;而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受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则容易上升。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部分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面临淘汰,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银行业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加大。
其次,银行自身的管理问题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容易出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部分银行在信贷审核、风险管控上存在漏洞,导致贷款流向了高风险领域或缺乏偿还能力的主体,从而增加了贷款逾期风险。此外,部分银行内部治理不健全,存在着违规放贷、权钱交易等问题,导致贷款流向了不具备偿还能力或有意逃废债的对象,最终形成不良贷款。
再次,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和监管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不良贷款的形成。在利润驱动下,部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放松贷款标准,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导致贷款投向了高风险领域或缺乏有效担保的对象。同时,在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合规成本增加,部分银行为规避监管,通过表外业务或影子银行等方式开展信贷业务,增加了贷款风险。
此外,从贷款对象来看,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都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来源。企业贷款方面,部分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盲目扩张、管理不善等问题,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政策变化,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个人贷款方面,部分个人在贷款时存在欺骗银行的行为,或是由于个人财务状况的恶化,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 化解不良贷款的“密码”
不良贷款问题事关重大,其化解之路更是任重道远。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不良贷款的化解之道。
首先,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贷款犹如“坏账”,需要及时“清理”。银行可以通过核销的方式,将部分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从账面上剔除,减轻其对银行财务状况的负面影响。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打折出售不良贷款的方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
其次,加强风险管控,从源头上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银行应加强贷前调查,合理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状况;贷后管理方面,应密切关注借款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还款风险。同时,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避免出现违规放贷、权钱交易等问题。
再次,创新处置方式,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股权、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率。同时,银行也可以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参与不良贷款的处置。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测和预警,提升处置效率。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个人破产制度,这将有助于建立个人债务清理机制,为化解个人不良贷款提供法律依据。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不良贷款问题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暗疮”,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化解之路任重道远。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不仅需要银行自身加强风险管控,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对于银行自身而言,应加强风险意识,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银行应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维护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稳定。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贷款风险。同时,应加强对银行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防范因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信贷风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积极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银行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防范企业出现盲目扩张、违法违规等行为,避免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共同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银行业要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控管理,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贷款,严控增量不良贷款,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记者 探针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