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指标:了解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2-05 20:29:59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安,经济环境变化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为了应对潜在风险,保护自身利益并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在银行业监管中引入一些关键指标成为必然选择。

其中最受关注、被广泛采用的就是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这两项重要指标。它们作为衡量一个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信用风险程度以及准备应对损失能力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贷款拨备率(Loan Loss Provision Ratio)。简单说来,该比例反映出了银行已按照预估数额提取出来用于弥补可能发生违约或亏损情况下所需承受损失而进行计算后形成总金额占全部放大合同余额百分比大小情况。

从定义可以看出, 贷款拔逼也正好说明其本意——银行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贷款违约和损失而进行准备。这种预防性措施可以确保金融机构在遭受风险冲击时能够及时承担相应责任,维护其盈利能力与稳定经营。

然而, 仅靠单一比例并不能充分反映出一个银行资产质量情况以及面临潜在信用风险所需做好的准备程度。因此,在实践中人们引入了第二个指标——拨备覆盖率(Provision Coverage Ratio)来进一步衡量。

那么,拨备覆盖率是如何计算得出呢?简言之就是: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占不良贷款余额百分比大小。

通过该指标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 银行现有存放于逐年增长、形成差异化特征下各类问题或高风险客户债权还原后被认定存在恶劣状况从而影响正常回收等方面带来大幅亏损甚至无法弥补其本身运作过程中造成难以挽救局面;同时也可看到当涉案部门未按规范处理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风险事故导致无法回收时, 银行需为此进行的准备工作。

这两个指标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但共同点是都能反映一个银行对信用风险所做好的应对措施。贷款拨备率主要关注整体资产负债表上放大合同余额与已提取坏账准备之间比例;而拨备覆盖率则更加侧重于分析具体问题类别及高风险客户存量总计项下形成差异化特征情况以评估逾期、呆滞等违约可能性从而预判未来还原前景并引发争议。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相同方式计算这些指标,也没有统一规定其理论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较大的数据差距和解释模式多样性。

尽管如此,考虑到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背景下保护投资者利益及促进金融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监管机构开始强调执行该类指标监测报告制度——即通过公开发布相关信息向外界展示银行业风险管理情况,以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在国内, 银保监会更是将该项指标纳入其所属银行年报考核及评估范围。这表明我国正在通过相关法律、政策等措施加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与信用风险预警能力的把握,并借此推动整个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各地计算方式不同,数据差异较大;其次,某些机构可能为了达到合规要求而进行人为操纵数据;最后,在特定时期或经济环境下这两个指标是否仍具备准确反映现状的作用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作为衡量一个银行信用风险程度以及应对损失能力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已被全球范围广泛采用并受到关注。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统一计算方法,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但它们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帮助投资者、监管机构更好地了解银行业风险情况,也能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银行风险管理 两个重要指标 贷款拨备率 拨备覆盖率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