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贷领域的“暗礁”:解析“不良贷款”的深层意味

来源:维思迈财经2024-06-14 00:00:12

##
在信贷领域,有一个长期存在却往往被忽视的“暗礁”——不良贷款。它好像一个幽灵,隐隐漂浮在金融体系的上空,时不时投下阴影,让银行和借贷市场心存忌惮。当经济的浪潮涌动时,它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它也像一个无底黑洞,吞噬着银行的利润,侵蚀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根基。那么,不良贷款为何会产生?它对银行和经济又有哪些影响?要治理这一“顽疾”,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如今,信贷已成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然而,在信贷市场的繁荣之下,不良贷款的问题却愈发凸显。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2.8万亿元,虽然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79%以内,但相较于往年仍处于高位。

事实上,不良贷款一直伴随着信贷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繁荣时期,信贷市场活跃,贷款需求旺盛,银行的风控标准往往会有所放松,从而导致部分贷款无法被正常偿还,形成不良贷款;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经营困难,还贷能力下降,银行收紧信贷投放,同样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因此,不良贷款是信贷市场中的常态,也是银行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日常问题。

### 不良贷款的“暗潮”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归还贷款本息,形成逾期或呆账的贷款。它往往意味着银行的损失,也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

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指借款人自身的原因,比如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盲目扩张等,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外因则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经济下行、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导致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或意愿降低。

在实际中,不良贷款的产生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容易产生盲目扩张的倾向,加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需求减少或成本上升,企业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是反映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定,银行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后三项被归类为不良贷款。一般情况下,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内表明银行的资产质量良好,风险可控;如果不良贷款率超过5%,则表明银行已经面临较大的风险,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化解。

在我国,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自2018年以来有所上升,这与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政策实施等因素有关。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监管层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的整治力度,规范了银行的业务行为,也导致一些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

### 不良贷款的“深层意味”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也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不良贷款会直接造成银行的利润损失。银行发放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不良贷款意味着银行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根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商业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约3.1万亿元,从而收回1.3万亿元,平均收回率仅41.9%。这意味着,银行每收回1元不良贷款,就要损失1.4元。

其次,不良贷款会挤占银行的资金,影响银行的正常信贷投放。银行需要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损失。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定,银行需要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计提不同比例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笔资金被占用后,银行的可用信贷资金就会减少,影响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此外,不良贷款率较高也会影响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上,不良贷款率是投资者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投资者就会担心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从而降低对该银行的投资意愿,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股价下跌,甚至影响银行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

不良贷款率也与银行的信用评级紧密相关。信用评级机构会根据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指标进行评级,而不良贷款率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评级机构可能会下调其信用评级,从而影响银行在同业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

不良贷款率还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过高,可能会引发挤兑风险。因为储户会担心银行的偿付能力,从而出现集中提款的情况。在极端情况下,不良贷款率过高也可能导致银行的破产倒闭,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不良贷款的“治理之道”

不良贷款是信贷市场中的常态,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如果不良贷款率过高,则会对银行和金融体系构成风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核标准。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审核,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避免盲目放贷和过度授信。同时,银行应加强贷后管理,及时跟踪贷款项目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风险。

其次,银行需要拓宽不良贷款的处置渠道。除了传统的核销和清收渠道外,银行还可以尝试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债务重组可以帮助借款人重新规划资金流,降低还款压力,从而提高其还款能力;资产证券化可以将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金融产品,从而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

此外,银行还可以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将不良贷款转让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置。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可以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和效果。

监管层也应加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督管理,督促银行及时识别和披露不良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同时,监管层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不良贷款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银行、监管层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拓宽处置渠道、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探究信贷领域的“暗礁”,解析“不良贷款”的深层意味,不仅是为了揭示风险,更是为了更好地化解风险,促进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稳健的信贷环境,助力经济行稳致远。

信贷 不良贷款

【声明】维思迈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